论坛帖子
【ACC Blog】浅谈调校界面中的Bumpstop曲线图
sekyin 发表于 2018.10.12 18:46:32 | 阅读: 2303 | 评论: 3
本帖最后由 sekyin 于 2018-10-16 02:36 编辑
原文为Kunos工作室的开发人员阿里斯所撰写,本文只是翻译
https://www.assettocorsa.net/forum/index.php?threads/bumpstop-telemetry-in-the-setup-screen.52138/

红线:
Bumpstop,即是悬挂行程的极限点。从调整“bumpstop range”的数值,可以改变到悬挂(弹簧)有多少空间运动和何时碰到或压缩缓冲胶(Bumpstop)。红线越贴近黄线,代表着悬挂更早的开始压缩缓冲胶(bumpstop),这会提升悬挂的硬度和控制它在压缩方面的运动
黄线:
悬挂的运动。调校界面中所显示的为车子静止时悬挂所位于的位置。当行驶时,这条黄线会上下移动,压缩时向上,回弹时向下。
绿线:
回弹方面的悬挂行程极限。图片并非按比例,可以忽略。
提示:经历过Build 1的磨练,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这些GT3赛车很需要车头的Splitter和扩散器正常工作,它们对车子的俯仰(Pitch)非常敏感。这意味着当你刹车时车子会向前俯,令到分配器更贴地,扩散器更离地。这就会影响着车子在气动方面的平冲急剧地向前转移。如果没有妥善控制这个前俯,车手会感觉到车子在trail braking入湾时非常不稳定。
应该怎样调整?
经验法则...(不同人有不同经验,主要都是怎样去妥协)
如果你要求更多的稳定在入湾阶段,你会需要车头在向前俯时更多的碰到压缩缓冲胶(Bumpstop),大概你可能需要减少“Bumpstop Range”,让红线更接近黄线甚至是双线重叠。相反,如果你要求入湾更锐利更灵巧,你相反的调整。同时,增加或减少“Bumpstop Rate”,你可以调整压缩缓冲胶(Bumpstop)的硬度。之后你将会能够线性的调整它。
总体来说,你会希望车尾尽量少压到缓冲胶(bumpstop),好让车尾能够吸收路肩和路面不平又不会失去牵引力。当然,如果赛道允许和你的驾驶方式处理到,你还是可以像上面提及的一样去调车尾。让车尾更快压到bumpstop,你会提升硬度同时限制了车尾的压缩,从而防止气动方面的平冲转移太多去车尾和减低给油门时的转向不足。
整合了賽車工程師David對Bumpstop的解析
在ACC中, bumpstop range所调整的是悬挂有多少行程直至到Bumpstop。 Bumpstop rate是指Bumpstop的那坱缓冲胶的硬度。 ACC在这部份的表达其实在概念上出现了对调, 因为在真实的绞牙里面, Bumpstop触碰的行程,是由Bumpstop长度决定。换句话说其实是我们是调Bumpstop长度从而去控制悬挂有多少自由行程。而并非调有多少行程,因为阻尼杆的行程是无法自由调节的。

红格是Bumpstop, 红格改变黄线和红线的空间,所以自由行程减少,Bumpstop Range数值越少。红线越接近黄线, 在这个图上,就是红色的框越长,所以KS的数值应该是反了...或者说表达的对象反转了。所以现在Bumpstop range数值越大,自由行程越多,就不应该叫Bumpstop Range,叫Bumpstop Gap或 Dump Trave比较好。赛车的Bumpstop是固定在塔顶位置的, 这样更换就只需要扭开塔顶就可以马上更换, 塔顶有一个固定结构。民用车的Bumpstop是在底下的, 因为塔顶没有固定结构,Bumpstop是"放"在阻尼杆上面的, 所以自然会滑到底下去
更深一层,Spring Range是会根据不同硬度的弹簧变动的,所以ACC的黄线高度也会改变,这也是为啥真车的弹簧上有120/60/60这种标码(硬度/直径/弹簧长度),120/60/60和100/60/60相比, 落地之后,100的自由行程更短,因为弹簧软. 把车升起来的时候. 100和120的延伸行程是一样的.但是压缩行程,100会更短,因为软,车子压得更多下去,行程减少了。

1楼

2楼
44556622 发表于 2018-10-12 22:14
要是有bump rubber的软硬可调.. 就可以玩现实里的伎俩了..
要是有bump rubber的软硬可调.. 就可以玩现实里的伎俩了..
现实里关于这个有什么伎俩啊?求大佬讲解一番233另外这伎俩有没有被禁止啊?

3楼
好文 想转载到我的公众号 征求下456大大的同意
合作伙伴
